村网通总站 大面村 614035.nync.com 欢迎您!
重庆厨娘天津挥勺 “救活”川菜馆巧手打造餐饮品牌
在天津汉沽,“逐梦他乡重庆人”采访组一行见到了易兴敏。由于新加盟的酒店即将开业,有一大堆事情急待处理,刚挂掉手机,桌上的电话又响了起来。谈吐大方、行事干练,是她给记者的初印象。
易兴敏是重庆开县人,出生于普通的农村家庭,从小她就对下厨特别感兴趣。“六七岁的时候,外公外婆在做菜,我就趴到木桶的架子上看,常常弄得满身是煤灰。”易兴敏告诉记者,14岁时,她就能做一两桌人的团圆饭。
初中毕业后,易兴敏跟随长辈一起外出打工,曾在山东、广东等地当服务员,每天端盘子洗碗,挣钱补贴家用。
“当时我还是想学做菜,然后开一家饭店。”1997年前后,易兴敏来到四川锦江,在叔叔的店里学做菜,上午学理论,下午进厨房。她回忆,当时整个厨房就她一个女生,其余全是男厨子,“夏天的时候,厨房油烟排不出去,常常被花椒、辣椒味呛得眼泪直流。”虽然日子有点苦,但因为距离梦想近了一步,易兴敏心里倒也很高兴。
厨艺学得差不多了,易兴敏来到山东打工,遇到了初中同学易炳军,很快坠入爱河。随后,两人合计开了川菜馆“蜀香苑”,易炳军炒菜,易兴敏打杂,两人默契配合。
然而,因为很多食客拖欠饭钱,餐馆入不敷出,不到一年时间就关门了。钱没收回来,还欠下了债,两人又开始了在各个城市奔波的日子。
1991年11月,易兴敏的姐姐在天津汉沽开了家名为“金山城”的川菜馆,夫妻二人便来到姐姐店里帮忙。可经营了一年半时间,川菜馆生意始终不见起色,“当时姐姐准备把店关掉,我和丈夫到处借钱,把店盘了下来。”易兴敏说,当时,家里人都反对这么做,她却特别乐观,“亏了就当白打了一年工。”
接了个“烂摊子”,如何把店做“活”呢?易兴敏发现,川菜的麻辣口味,在当地有些“水土不服”。由于夫妻两人都有厨艺底子,他们索性自己改良菜品,降低麻辣味,融进当地的口味,没想到食客很买账,营业额从以前的每天四五百增加到千余元。
“我一直秉承一个原则,宁愿自己少赚点,也不让顾客吃亏。价低量足,虽然赚得少点,却能赢得回头客。”易兴敏说,当时,比起其他餐馆,自家川菜馆里的菜品价格不仅便宜,还经常给食客赠送自酿米酒,就这样,回头客越来越多。2001年,川菜馆净赚了10余万。
顾客越来越多,原本只有10张桌子的小餐馆已经容不下了。两人将饭馆几次扩大,2007年时已能放下40余张桌子。随后,两人又开了石锅鱼、火锅店和烤鸭店,生意越做越红火。
现在,易兴敏的小餐馆已经变成了餐饮有限公司,“金山城”这个名字在汉沽区成了的家喻户晓的餐饮品牌。虽然成了公司董事长,但易兴敏仍常常进厨房,为食客露两手。
公司越做越大,如何突破呢?易兴敏想到,不如从食材上下功夫,自己种绿色蔬菜端上桌,食客吃着也放心。随后,她承包了一百多亩地,开起生态农庄,大棚里种上瓜果蔬菜,旁边再养些鸡鸭。市民可以随时去农庄参观,如果有兴致,还可以带上家人一起采摘新鲜果蔬带回家。
易兴敏的店里有不少学徒都是她的老乡,周军16岁时来到易兴敏的川菜馆学习做菜,现在已经成长为厨师长,他说:“易大姐是一个特别朴实正直的人,她就像我的大姐一样,教我学菜,给我工作。”
在易兴敏看来,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。“他们都是我的老乡,因为信任我才来投奔我,当然不能让他们受委屈。”易兴敏说,这些年轻人肯干肯吃苦的精神劲儿,让她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,她希望能用自己的微薄之力,帮助这群年轻人成功。
采访中,“逐梦他乡重庆人”采访组给易兴敏准备了一个惊喜,带去了一段提前准备的家人问候视频。看着视频中的亲人,听着亲切的乡音,易兴敏的泪水止不住流了下来。
“好几年没回重庆了,特别想家。”易兴敏说,近几年,公司生意越做越大,尽管没空回家乡走走,但她一直关注着家乡的发展,“重庆近几年发展特别快,交通经济都有质的提升,作为重庆人,我觉得特别自豪。”
“我的朋友圈子经营饭店的人很多,大家经常一起讨论,今后一定要回老家开县开店。”易兴敏说,未来,她想在重庆开小吃店,让八大碗、玉米粑等传统小吃重新回到人们的餐桌。